|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夫余即扶余 古时两写法

夫余即扶余 古时两写法

关键词:扶余:夫余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王维宪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ls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做为“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总记录”的文化已经引起普遍重视。各地都在挖掘历史遗存、研究地域文化、抢救文化遗产、发扬优良传统等方面迅猛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就连沉寂了千余年的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历史,也引起了松辽地区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时间,夫余古国的族属流源、国主传说、立国之地、都域位置、国家名称、政体制度等等都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当地人认准了一条,不管怎么争论,只要其中有我一说,便“沾边就赖”“宁拉勿推”,就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挖掘历史,就不遗余力地编纂论文、出版专著,造成一种唯我而无他的局势,让人心悦诚服地去认可。

应该说这是重视文化,大搞文化建设的一种积极的现象,值得推崇。但也应该注意到,有时对某个问题某种知识存在理解上的偏误,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一种误区,不利于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就举夫余国的国名一例来说吧。一般都认为表民族名、国家名时称“夫余”,到民国初期设县时称“扶余”,甚至还有人附会出一则民间传说,说是以往夫余这地方好死老婆因而男人多,希望夫妻偕老,故而改称“扶余”。真乃无稽之谈。

其实夫余与扶余是一个事,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这在《中国历史大辞典》、《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都有相同的注释。给“夫余”注释为:

夫余:古国名(或古族名)。亦作扶余、凫余、不与、符娄

给“扶余”注释为:

扶余:即夫余

这就证明夫余就是扶余,反过来说扶余就是夫余。

事实上有些历史典籍就将“夫余”写成“扶余”了。如《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大武神王征讨扶余时就写“扶余王带素遣使来聘”,“扶余人来侵”,“王出师伐扶余”,“扶余军大败,弃马登山”。前蜀杜光庭《虬髯传》写:“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古直《虬髯客》诗有诗句:“万丈红光海外起,坐擁扶余作天子。”

这里写的“扶余”都指“夫余国”。

另外,辞书中给“夫”的注释另有一个义项:

:助词(读扶),名词的前缀。本用于表示事物名称的单音词前,后遂与该单音词融合成复音词。如夫容(花名)、夫南(古国名)

这就可以认定“夫余”,是一个助词和一个名词合成的复合词,“夫”读“扶”。

再者,辞书注释“夫余”“扶余”都有一个义项,即都是复姓。比如:夫余国王夫余东明、唐有司稼正卿扶余隆。再次证明夫余、扶余是一个国名两个写法。

还要说及一点,“扶余”一词绝非出于民国初期新城府改为“扶余县”之时。笔者查阅到最早该是隋唐时期,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古国百济“公元四世纪逐渐强大,隋开皇初遣使来通好,唐武德四年,其王扶余璋遣使至唐”。洛阳龙门石窟有一新罗像龛,雕有扶余氏女像,笔者对这个不引人瞩目的像龛产生浓厚兴趣,特意观瞻了它,还写了一首诗题为《观新罗像龛扶余氏像》。那是唐李治朝的事。接下来有“扶余府渤海国置。治扶州(今松原市……)”的记载(《中国历史大词典》)。据李建才《明代兀良哈三卫》至明朝初期,嫩江地带曾称福余卫,王国学《纳仁汗浩特与伯都讷》认为“福余卫在嫩江流域,其辖境基本在古夫余国境内,因此福余卫名称的由来应是夫余国名的延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国“夫余”亦为“扶余”,“扶余”即“夫余”。两者同为一事,只是写法不同而已。(伯都讷文艺季刊09.3)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