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勒勒车,荡漾在碧波上的小舟

勒勒车,荡漾在碧波上的小舟

关键词:松原;小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松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xiao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9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草原,似碧波荡漾的大海。
    勒勒车,犹如飘游在绿野深处的一叶小舟。
    拴在牛角上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首尾相连的勒勒车,迎着初升的太阳徐徐而行,赶车的是一个神态安祥的老妇人。
    她像生活在草原深处的众多蒙古母亲一样,有着超然的质朴情怀,慈祥的心地。走近她的人,无需用多余的语言和她交流,仅凭她慈爱可亲的目光,心灵深处的暖流就会由衷地流淌出来,滋生无限的感动。
    勒勒车与勒勒车之间,是用皮条系在一起的。
    为了不使长蛇般的车队走散或掉队,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与车尾相连。最后一辆勒勒车上拴着一个大铃铛,勒勒车行走时,就会发出异常响亮的铃声,以便于坐在第一辆勒勒车上的老妇人能够听到身后的动静。
    勒勒车的木轮发出“哐当当”、“吱扭扭”的响声。赶车的老妇人,悠闲地坐在勒勒车的前辕上,甩着长鞭,口中不停地发出“嘞嘞嘞”的赶畜声。
    勒勒车,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的交通运输工具。“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故而叫作勒勒车。
    做为蒙古族文化遗存,2006年5月20日,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勒勒车,是“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大的勒勒车队,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驾车的大多都是妇女或儿童。蒙古人逐水草而居,在频繁的搬迁过程中,勒勒车就是一座“流动的房子”。
    蒙古族有一句俗语:赶上勒勒车,三辈子的家当都在身边。
    有车,就有家。
    有家,就有车。
    蒙古人移帐时,将拆除的蒙古包和生活用品装在勒勒车上,赶着一串长长的勒勒车就出发了。到达新的游牧点,支起蒙古包和火灶。游牧民族生活用具简单,过季的衣物平时就装在箱子里,箱子放在勒勒车的车篷里,从来都不卸,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勒勒车,车身小,双轮大,用桦木、松木、柳木、榆木制成。车体上载着半圆形的车篷。篷壁包以羊毛毡,遮阳、挡雨、防雪、御寒。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长途迁徙时,人们还可以躺在篷车里睡觉。
    勒勒车,结构简单,适用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长长的勒勒车车阵,有“草原列车”之称。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的崖壁上,有一幅凿刻的岩画,勒勒车的雏形清晰可见,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郭尔罗斯前旗因居于嫩江之南,所以世称南公旗。
    明初燕王朱棣藩于元大都(今北京),为争夺帝位与兀良哈三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在争帝战争中三卫曾给朱棣很大的支持。因此,1403年,朱棣即帝位(明成祖)后,遂割大宁(今平泉、赤峰、朝阳等地)与兀良哈三卫作为报酬。此时,居住在南公故地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还是过着“俗无常居,制遨乐(勒勒)车趁水草而住牧”的生活。他们“喜战斗,好围猎,不树五谷,不种蔬菜,渴则取马牛羊之乳而饮之”(《全辽志•外志兀良哈》)。当时“男子悉髡头,带皮壳帽;女人打结垂戴桦皮筒。衣皮而不布帛,茹肉而不菽粟。”这一地区的特产“惟皮张鱼鲜而已”。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鲜人申忠一记述:“蒙古,车上造家,以毳为幕。饥则食膻肉;渴则饮酪浆。”“于春耕时,多聚人马于平墅,累日使之践踏粪秽后,播黍、稷、粟、秫诸种,又使人马践踏,至耘治怍获时,令军人齐力云”(《旧老城》第107页)。
    过去,郭尔罗斯西部草原,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蒿草繁茂。据老人们回忆,民国年间,那里獐、狍遍野,群栖的蒙古原羚布满草滩,一个家族多达几百只甚至上千只。蒙古原羚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俗称“草上飞”,最高时速为90公里,以75公里的时速奔跑可持续1小时之久,于是郭尔罗斯草原便产生了这样的俗语:“黄羊窜一窜,马跑一身汗。”
    在草原上,因勒勒车适用于各种道路,故而也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清代,有“欧李贡”,由快马传递进京,有专门的驿道直入清宫大内,以供皇上品尝。郭尔罗斯西部草原盛产红色的“欧李果”,驾驭着一辆勒勒车去采摘“欧李果”,果浆染红了车轮。
    勒勒车,车轮高大,轻便灵活、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
    勒勒车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车体不用铁件。远处走阿音、敖特尔,迁往夏营地、冬营地、拉运饲草饲料,婚丧嫁娶、赶那达慕大会都离不开它。因勒勒车的所有构件,都是木质的,车轮和车轴,以白桦、黑桦、山榆、柳、枫为材。在长途行走时,勒勒车的车辕一侧总是挂着一只油壶。每走一段时间,赶车人就要从车辕上跳下来,为反复磨擦的部件浇油,以免磨擦过度起火。
    勒勒车,是游牧文明的杰作。在蒙古族漫长的发展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拂去岁月的风尘,在倒转的年轮中,我们看到了祖先的遗痕。
    当年,外祖母的外祖母就长年累月地坐在帐前的草地上,带着无限的神往,哼唱着轻柔的歌子,转动着骨制线坠,编织着五彩绚烂的梦想。老祖母们的老祖母,幻想着用结实的驼毛绳,为即将出嫁的女儿争得一份不被婆家轻视的自豪与荣耀,因此,她们心甘情愿地赶着蜿蜒徐行的勒勒车,穿行于肆意的风雪中,用手中之物去为女儿换取丰厚的嫁妆。
    一牛拽之,一童子可同时驾驭十余辆勒勒车。
    清晨,十余辆勒勒车首尾相连,鱼贯而行,迎着初升的太阳前行。勒勒车日行百里,茫茫的大草滩上,勒勒车的印痕,记载着牧人经过的岁月,承载着火红的祝福与祈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