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辽代“捺钵”的性质及其它

辽代“捺钵”的性质及其它

关键词:辽代;松原;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松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xiao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6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


 

    从《辽史•营卫志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捺钵”,是皇帝出行的居所,是行宫:“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见《辽史•营卫志上》)。还说,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tián,打猎)渔为生。无日不营,无在不卫,作为辽国的国家制度,没有比研究营卫制度更重的了,所以要编写《营卫志》。
曾枣庄在《辽史》全译出版说明中说,“营卫志”为《辽史》独创,其中保存了契丹早期的斡鲁朵(宫帐)、捺钵(行营)及部族的组织与历史等重要史料。记叙了辽朝的军事为主,以军事与畋渔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成,以及部族的分布。
    在《辽史.营卫志中》里,则进一步解释到,天地之间,气候因地而异,人类生长在其间,各适其便。统治者便根据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统治措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热的天气,那里的人们靠耕稼取食,靠植桑绩麻以为衣裳,靠筑造宫室来居住,靠建立城郭作为行政区。而在大漠之中,由于多寒多风,那里的人们则靠畜牧畋渔取食,以野兽的皮毛为衣,随季节而迁徙,以车马为家居。这就是由天时地利等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南北差异。辽国占有整个大漠地区,并囊括了长城以南的境土,于是采取了随宜治理的措施。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皇帝一年四季各有行营驻地,这种行营被称为“捺钵”。
    综上可见,“捺钵”,就是辽帝的行宫。而这种行宫,基于契丹政权对生活的理解,是契丹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游牧生活的政治制度化、国家化,因而也是辽代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独特的行政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皇家的办公制度。

 

(二)


 

    “捺钵(营卫制)”,作为辽代中央政权的办公制度,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辽史•营卫志中》)”。也就是说,四季的行宫设置都有相对固定的地方。春季谓“春捺钵”,在鸭子河泺。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今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的塔虎城,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树杏林。据王迅先生《郭尔罗斯考略》(辽宁民族出版社)中考证,认定鸭子河泺的关键之处,一是鸭子河泺在长春州东北;二是鸭子河泺距长春州17.5公里;三是水泊面积东西10公里,南北15公里。长春州即塔虎城,查干湖从面积、距塔虎城的里程两个条件来看,与史书中所记载的鸭子河泺相符。王迅先生还认为,通观《辽史》,辽帝春捺钵之所,实际并非鸭子河泺一地。从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起,到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在139年间,有106年记有春捺钵,其活动范围多在查干湖周围地区,查干湖是辽帝主要的春天行宫。夏季为“夏捺钵”,多在吐儿山。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秋季为“秋捺钵”,在伏虎林。该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冬季为“冬捺钵”。在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原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势平坦,四面都是沙石,树木多为榆、柳树。由于那里沙子多,冬月稍暖。
    2、行止各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春捺钵,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能到达,春尽乃还;夏捺钵四月中旬起牙帐,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冬捺钵为冬月。
    3、四季活动内容各有所侧重。春捺钵以渔猎为主要内容。天鹅未至,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皇帝猎到的第一只天鹅称头鹅,要献给宗庙,群臣各献酒果,奏乐,大宴群臣。夏捺钵,与北、南臣僚议国事,闲暇时游猎。秋捺钵,入山射虎猎鹿;冬捺钵,称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并经常校队射猎、讲习武艺,还要接受南宋及各国的礼节朝贡。但无论是侧重渔,还是侧重猎,捺钵作为皇家办公地的基本属性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要以军政大事为第一要务,即“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见《辽史•营卫志上》),集军事指挥中枢、国家行政中枢,皇家居所于一身。
    4、行宫营建规范。皇帝的牙帐用士兵的长枪扎成一圈硬寨,枪与枪之间以毛绳系牢。每支枪下有一顶黑毡的伞,用以卫兵抵御风雪。枪栅外有一圈小毡帐,每座小毡帐中有五个士兵,各持兵器构成警卫圈。牙帐南边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有寿宁殿,都是木柱竹檐,用毡布做顶盖。木柱用彩绘装饰,壁衣用锦帛制成,再围上绣红帐额。又用绣龙黄布作为地毯,窗子、隔板都用毡布制成,再用黄油绢蒙上。地基高一尺多,两侧的廊庑也用毡布作顶盖,不设门户。在省方殿的北有鹿皮帐,鹿皮帐再往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用栅寨来防范,整个宫帐用四千契丹兵,每天一千人轮番值勤。警卫圈外面用枪扎成栅寨,到了夜里,把枪拔出来移到皇帝寝帐周围重新扎寨。周围还安设拒马,拒马外再设铺哨,传递铃声值夜守卫。从史书上述有据可查的确切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布局森严的建筑群,又是威仪的帝所,平战结合的兵营和战斗堡垒。而且宏观布局有规制,选材用料体现皇家宫闱的尊贵,都是按定制实施的,而绝非随意而为。
    5、囊括了整个中央机关。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和配套工作人员,以及汉族人的宣徽院所管辖的各个机构的官员都要跟随。汉族出身的枢密院、中书省只挑选宰相一人、枢密院都副承旨两人、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只挑选一人,作为随从。每年正月上旬,皇帝车帐起行,宰相以下人员回到中京留守,处理汉人的一切公务。在此期间,任命官员,只发给政事堂帖子临时差遣,等到皇帝在行营驻地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后,再领取圣旨,颁发正式任命。从上可见,行宫所在,即中央权力运行机关的迁徙。皇帝出行之后,办公地点也随之迁徙,而作为固定的皇宫,则只成为一个空架子而已。这正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另一种写照。


 

(三)


 

    综上可见,在辽代,捺钵作为随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而流动的行宫,是契丹少数民族皇权从自身生活特点出发,而创造的独特的执政方式。一如俄国彼得家族的夏宫、冬宫各异一样,四季的皇宫均有相对固定的地方。而作为行宫的皇宫的选择,也体现出执政者的智慧,以及行宫所在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所反映出的重要地位。
    以春捺钵所选择的鸭子河泺而言,处在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汇合之处,不仅是经济重镇,亦是军事要冲的长春州(作为辽代直辖州)塔虎城所在地,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对于中央政府的安全、对于行使国家主权、展示辽帝权威等,都是无以代替的。另外,从当时在捕获的“牛鱼”*等来看,其水产资源也是极为丰富和独特的。如果没有当地富集的资源,支撑中央政府庞大的生活度支是有问题的。
    尽管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在近千年之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又一次谋划在辽代春捺钵所在地,现在的吉林松原境内建立一个北方中心城市——东镇。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后人,我认为应该对辽代君王和孙中山先生的这种地理选择进行研究,以破解其中的玄机,使之为所在地的开发利用找到历史的佐证。
看得比较准的,首先是应该把辽代的捺钵历史,作为文化现象,加以收集、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服务于当今的改革开放事业。其次,作为捺钵的所在地,如春捺钵所在地的松原,应该将捺钵的历史范本,作为旅游品牌的营造和推介的借鉴,开发景点、展示给游客。再有,应该对捺钵所在地的经济地理资源、军事地理位置的内在价值重新审视,并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
    牛鱼,王迅先生在《郭尔罗斯考略》中,引证清代史学家曹廷杰的结论,即麻特哈鱼。《本草纲目》:牛鱼生东海,头似牛,大者丈余,重三百斤。可见,当时查干湖与松花江嫩江是相通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