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蒙民与马

蒙民与马

关键词:蒙民;马;松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松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xiao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倍加珍视和爱护。“马背上生,马背上长,手舞套马杆,烈马被驯养”。这首民歌形象地再现了蒙古族人当年的马背游牧生活。
    历史上,蒙民把马视为最神圣的牲畜,最亲密的伙伴。在漫长的生活长河中,就像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一样地离不开马。据《吉林省地理志》记载:“蒙民每人必有一马,无论远近,必乘之。有于十数里辨毛色而直其人者。蒙民在野,眼光宽也。日行千里,以五百为常。”蒙民视马褂、马靴为最庄重的服装,认为马奶酒是最纯洁最吉祥的食品,最爱看草原上极其欢乐的跑马比赛,最爱听优美动人的马头琴的声音。至今,在蒙旗中仍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有关赞马的歌词和关于马的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看到人间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蒙古包就像散落在绿色地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欣喜间,她将头上插着的宝钗摘下来,抛向绿色的草原。当宝钗落到了半空时,变成一缕紫红色的云雾,云雾渐渐弥漫,笼罩了整个草原上空。这时,只听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天空豁然被炸开一道长长的缝隙。眨眼间,成群成群的俊俏神奇的动物自天而降,它们的神蹄在草原上激起一股巨大的狂飙。它们奔跑如云,嘶鸣如雷,神态高大,雄姿英发,给人间带来了奔腾向上的精神象征。后来人们称这种神奇动物为“马”。从此,蒙古族爱马、养马、与马朝夕相处,结伴为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马背上的民族。”
    汉族人在历史上有“衣帽取人”之说,而在蒙古族人种却又“以马取人”之谈。蒙民爱马如子,无马梦寐以求,寝食不安。有了马则不惜巨资配备高档鞍具。它们认为,若能骑上一匹称心如意的好马,那将是一件最荣幸的事,走南闯北,浪迹天涯都会感到无比体面和自豪。据说,当年在马背上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坐骑就是两匹通体白色的优等战马。至今,在内蒙古成吉思汗的陵园内仍供奉着这两匹白马的后代。在本县繁华的郭旗街广场上,也修建有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骏马塔”。
    据《内蒙古人民之生活状况》一书所记,“常见五六岁蒙童,随长者至牧场时,缒于马背之上。十岁前后,则能自乘,以手执鬃,无用鞍镫之必要。男子如此,妇女亦然。每当赴场比赛时,电逐云飞,争先恐后,仅上身少懂,而下体之位置并不摇移。终日马上,不见倦态,控驭之精,世少伦比”。在本县和内蒙各地,至今仍广泛流传着关于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马头琴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身边而身中数箭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轻的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摸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那悠扬的琴声,伴着歌舞之乡的天籁、地籁,牵动着牧人的心,拨动着牧人的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