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原;乌力格尔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松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xiao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0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乌力格尔,是郭尔罗斯草原民间文化一朵奇葩。
    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携带着四胡,以说唱“本子”故事的艺术形式,把乌力格尔驮在马背上,穿行在茫茫的草原上。
    乌力格尔沁,即说唱蒙古琴书的民间艺人。
    乌力格尔沁,是故事的传播者。
    乌力格尔沁,是文化的传播者。
    在解放前,闭塞的草原上,正是因为有了以说唱蒙古琴书为天职的乌力格尔沁,通往外界的文化天窗,才得以顺利敞开。一时间,与元朝文化、历史有关的《聪慧精明的忽必烈汗》、《足智多谋的窝阔台汗》,与降服“蟒古斯”魔鬼有关的故事《阿拉坦嘎拉巴》、《道喜巴拉图》等“本子”故事,陆续传入草原。一些精通蒙、藏、汉文的民间艺人,也把唐代的《五传》故事改编成“乌力格尔”演唱,这就是后来在东蒙流传的“五传”,即《全家福》、《哭喜传》、《商尧传》、《羌胡传》、《谢邳传》。此外,还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粉妆楼》等。
    直到今天,由郭尔罗斯民间艺人创作的乌力格尔传统曲目,仍然在这茫茫的土地上传唱着,如《五箭训子》、《陶克陶胡》。有一部分郭尔罗斯叙事民歌,也以说唱的形式,被民间艺人挂在了乌力格尔的琴弦上,如长篇叙事民歌《鹦哥与罗成》、《水灵》,中篇叙事民歌《高小姐》、《金姐》、《金彦玛》、《春英》、《北京喇嘛》、《打地宽》等。
    这些叙事民歌,都具备着蒙古琴书的主要特点:以四弦琴为伴奏乐器,自拉自唱,唱白兼顾,情节曲折,语言声动,融口头文学与民间音乐为一体。多年来,以草原文化馆为主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已经搜集、整理各类乌力格尔书目有200多个,曲调110多首。
    郭尔罗斯以乌力格尔形式说唱英雄史诗的历史,自清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人们认为史诗说唱已经绝迹的时候,研究郭尔罗斯历史和民俗的学者们惊喜的发现,长达十三万字的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仍在郭尔罗斯草原得以传唱。1979年11月,郭尔罗斯民间艺人白•色日布扎木萨,以惊人的记忆力,一连唱了七天,才将长达9000多行的英雄史诗唱完。
    这些“本子”故事的传播,不仅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一批新的民间艺人,如郭尔罗斯著名的老一辈说唱艺人青宝、额尔敦尼、那音太、白•色日布扎木萨、常明、白音仓布,新一代民间艺人唐森林,包•朝格柱、包国强等。
    2008年3月,包•朝格柱被确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徒弟包国强被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乌力格尔的基本特点是:
    唱词风趣、智慧、诙谐。
    曲调简洁、沉稳、质朴。
    在时代的演变中,乌力格尔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致分三种:
    无乐器伴奏、徒口说唱的乌力格尔——雅巴干•乌力格尔。
    用潮尔(马头琴)伴奏的乌力格尔——潮尔沁•乌力格尔。
    使用胡尔(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胡尔沁•乌力格尔。
    此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形式:用两根木制的短棒,相互敲击。这种以击打之音为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做棒沁乌力格尔。这种形式,是文化北移“现象的结果,类似于汉族的“梆子戏”。
    郭尔罗斯最传统的乌力格尔表演,以潮尔(马头琴的前身)为伴奏乐器。从郭尔罗斯叙事民歌《陶克陶胡》的曲调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陶克陶胡之歌》属于宫调式的蒙古民歌,其节奏,犹如马背上的慢颠。听过这首民歌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歌手们随着马背的轻颤,左右摇摆着身体,演唱这首民歌时的沉醉之情。
    根据节奏可以推断,《陶克陶胡》曲调出现之初,是“潮尔沁”(马头琴歌手)艺人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哼唱出来的曲调。直到今天,《陶克陶胡》的曲调,仍然保持着马头琴外弓擦弦的节奏之感,铿锵有力,强劲中蕴含着壮美,它所具备着“强音相对”的特点,恰好与《基本乐理》的节奏论背道而驰,而这正是蒙古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激昂的马头琴乐曲声中,陶克陶胡当年的刀光剑影、战靴征袍仍旧跃然于眼前,返照在双眸里。当年的枪声、蹄声,引发着听众的共鸣,振动耳鼓。奔放,是马头琴乐曲的典型风格,奔放必雄浑,二者密不可分。如果用蒙古语演唱,加上马头琴的伴奏,强弩一般有力的弓法,会即刻振奋听众的心灵,向英雄倾倒!
    火不思——忽雷——潮尔——马头琴,这就是马头琴的变革世系。马头琴是潮尔变革之后的产物,区别是潮尔的琴杆顶端,没有马头,琴箱上宽下窄。马头琴以琴杆顶端的雕刻马头做为标志,琴箱上窄下宽。
    郭尔罗斯的乌力格尔艺术,源远流长。清代,是郭尔罗斯以马头琴为伴奏乐器说唱乌力格尔的鼎盛时代,直至清末,才出现以四胡替代潮尔演唱乌力格尔的现状。
    1936年,丹麦学者亨宁•哈斯伦德•克里斯蒂安森在新京(长春)短暂停留之后,启程前往科尔沁草原采集东蒙民歌。途中,在郭尔罗斯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男主人公身着蒙古袍,坐在蒙古包的地毡上,演奏着一把没有马头的“潮尔”。2008年,经过确认,这张照片的男主人公就是郭尔罗斯的名民间艺人青宝。
这张照片,如今已被丹麦皇家博物馆收藏。这张照片的出现表明:民国年间,在乌力格尔以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时代,郭尔罗斯的民间艺人青宝先生,仍然以传统的潮尔为伴奏乐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唱着传统的乌力格尔。由此可以推断,潮尔的使用远比东蒙其他地区维持得更加长久。
    长期以来,乌力格尔一直是蒙古人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
    解放后,郭尔罗斯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以说唱故事为主,一人一琴,自拉自唱。在演唱时,民间艺人会根据唱词的内容决定曲调,以便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情绪。
    经过几代乌力格尔民间艺人的不断学习、切磋、整合、融汇,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流派。其唱词更直接、更口语化,通俗易懂,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调式、结构、语言等。
    郭尔罗斯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文化的交融中,蒙古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增强表现力,蒙古族民间艺人在说唱乌力格尔时,也会把一些生动、有趣的汉族方言、俗语运用到乌力格尔之中,并产生了更加贴切、活泼的艺术效果。演唱中,有的唱词往往蒙汉相兼,如:“查干贺日莫万里长城” ,“查干贺日莫”蒙语意为长城,有的说唱直接用汉语叙述,如:“偷梁换柱”、“昆仑山”、“不怕青龙万丈高,就怕白虎躬躬腰”等。以蒙、汉语并用的形式说唱乌力格尔,其语言风格蒙汉皆宜、今古兼容,充分体现了地域性较强的原生态特征。
    1961年,前郭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建立了民族曲艺厅,在查干花镇建立了蒙语说书厅。多年来,先后招聘了6名专业琴书艺人,成立了琴书演唱小组,举办了多期琴书艺人培训班,多次参加域外乌力格尔交流和竞赛,举办全县乌力格尔演唱会、研讨会,出版乌力格尔书籍,购置民族乐器。同时,多次组织艺人进行汇演,不断创编新书目。2002年,承办全国第三届乌力格尔调录大会。此后,每年春节都举办全县乌力格尔演唱会。2004年,在原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乌兰牧骑艺术团。2006年,为了加大传承的力度,在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基础上,成立了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艺术研究所,并整理、出版了《郭尔罗斯乌力格尔与曲调》一书和DVD光盘《草原放歌》等。
    乌力格尔在前郭尔罗斯的主要分布区域是查干花、前郭尔罗斯、乌兰敖都、乌兰图嘎、东三家子、乌兰塔拉、哈拉毛都等乡镇的蒙古族聚居村屯。
    乌力格尔艺术是郭尔罗斯民间文化的古老遗存。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几百年的发展,郭尔罗斯乌力格尔具有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基本特征。
    2008年,前郭尔罗斯的乌力格尔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276Ⅴ- 40 。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