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增盛永”探秘

“增盛永”探秘

关键词:松原:增盛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松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xiao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33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楔子

 

    松原多才俊,往来成古今。 
    拥有财富,是成功人生的标志之一。一百年前,在松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出现过一个国内拥有土地数量最多,名冠东北,财富号称吉林省第二,以韩桂章为代表的鼎盛家族。该家族有过风靡一时的荣耀,也有曲终人散的凄凉。是什么原因形成“增盛永”昔日的辉煌?又是什么缘故导致该家族的没落?“增盛永”几度沉浮的历史及发展中的今天,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本文作者用时十年,在研读史料、采访知情人士的基础上,写出如下纪实文字。在记述那段历史的同时,也探寻今日“增盛永”重新崛起的奥秘。为读者带去一方沃土衍生的财富传奇!写作过程中,作者借鉴了《扶余文史资料》;查阅了扶余档案馆珍藏的关于韩氏家族的部分史料。在此向原《扶余文史资料》的编写者郭闻奇先生、责任编辑于金廷老师、扶余档案馆的同志们深表谢忱!
    闯关东,一个家族告别苦难的里程碑 翻开今天东北人的祖籍,多数人都有祖先“闯关东”的经历。“闯关东”,在今人看来,不过是一笑而过的符号。但在人类的生存面前,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又是那么充满血与泪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衣锦荣归”是人生一种荣耀的话,那么,“离乡背井”,则是百年前“闯关东”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当他们鼓起全部勇气,离开亲人,离开家园的时候,他们的远方一片迷茫;他们的未来或许只是父母、亲人的牵挂;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韩氏家族的祖先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横渡渤海,走上了一条“闯关东”的艰辛之路。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闯关东”这一历史背景的形成过程,据相关史料记载: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运动,“闯关东”总人数达3000万人。其中,山东人是其中的主体。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   
    “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   
    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闯关东”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贫苦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起驾,迁都北京,王公贵胄、八旗兵丁等等,络绎不绝,绵延一千多里。辽沈地区人口大多“从龙入关”,留住东北地区的人口约40万人。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如果移民开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清廷下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乾隆官修《八旗通志》卷八一《食货略》)为保护满族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十一年(1654年)开始修建柳条边。“边外”划为禁区,不准移民越雷池一步。但是,这条边墙未能完全阻挡移民、特别是山东人的步伐。从嘉庆(1796—1820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清朝咸丰年间,原籍山东福山的韩惠铭带着一个智障的弟弟(姓名无记载)经烟台横渡烟波浩渺的渤海,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渴望,来到当时的辽宁奉天(今沈阳)。 
    作为兄长,韩惠铭是优秀的。他永远不能忘记父母在弥留之际对他照顾弟弟的叮咛,更没忘记作为长兄肩负的责任。漂泊的日子里,他一方面要照顾智障的弟弟,同时,为了维持弟兄二人的生存,打短工,做粗话,只为兄弟间那份血脉亲情。因为弟弟,他放弃了青春时代应有的男女情肠;为了一份长兄的责任,他抛却了本该享有的“洞房花烛夜”,用不离不弃的行动,让血脉亲情,成为亲情无价的永恒见证。 漂泊的岁月让远方成为一种美好的期待。 
    在闯关东的日子里,为了实现一份心中久远的期盼,韩惠铭带着弟弟来到德惠的郭家店垦荒,让日子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中度过。 
    古人有“姻缘自古由天定”的说法,或许只是一种唯心,但在韩惠铭身上,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郭家店那段岁月里,韩惠铭完成了自己的终生大事。一位姜性财主,经多年观察,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韩惠铭,他认为:这个诚实守信、善良纯朴的小伙子,一定会给女儿带来美好的日子。于是,他力排众议,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韩惠铭,一个来自山东的汉子。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老人当初的“包办婚姻”,接出了丰硕的果实:韩惠铭与姜氏先后育有三子:长子韩学文,早年因家庭贫困辍学,但其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深知知识的重要,个人刻苦学习医学、相术、史实、名人列传,并以此告诫后世子孙,知识乃做人之本。次子韩学武,虽文化程度不高,却深通理财之道,在他的努力下,韩氏家族的日子越发兴旺起来。正是因为他独特的远见,才有后来韩氏家族举家搬迁扶余增盛的壮举。三子韩学魁,因韩惠铭的弟弟无子嗣,遂过继给叔父,韩学魁在以后的史实中无记载。 
    良好的家教是子孙后代安身立命的榜样。
    身为一家之主的韩惠铭,用他的行动,真正起到了楷模作用。 早在韩氏家族发家之初,韩惠铭时刻不忘自己曾是一个闯关东的穷小子,他深知穷人度日的艰难。每年腊月底,有些穷人没钱过年,韩家就把一些过年物品赊欠给他们,算作“永德堂”的费用支出,这部分物资基本上属于无偿资助。
    当年韩家开有一处杂货铺,经营日用小百货,这里的经营无论大户小户,一律采取赊欠方式,到年底一起结算,对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所欠钱款一笔勾销。 
    当年,“增盛永”开办过一个小药铺,穷人患病,可以在那里赊药,年终由增盛永柜房统一结账。 
    如果有穷人家死了人,无力发丧,只要披麻戴孝到韩家嗑几个头,就会讨回一口棺材。 不唯韩惠铭如此,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姜氏,凡见穷人家生孩子,跟前无人照顾,总是帮着伺候月子。他们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做法,让一方贫苦百姓,亲身体会到韩氏家族创始人的慈善心肠。 
    古人有“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的说法,这一点,在韩家后来的发迹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虽然“积善”与“余庆”之间,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但积善的行为,不仅会为子孙后代带来良好的影响,在惠及他人的同时,也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变得温暖起来!

 

探秘

 

    “增盛永”的由来 对于向往美好未来的人们来说,远方,总有一份美好的诱惑。 
    在吉林德惠郭家店生活几年以后,韩氏家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在这时,他们听说第二松花江以北,有大片荒地无人开垦,就在清朝同治年间,举家横渡松花江,迁到今扶余县增盛镇(原称西荒,又名南沙荒),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家族新的创业历程。 
    最初,韩家在当时一户姜性人家的西院定居,取名“韩家窝堡”,韩学文、韩学武兄弟俩夜以继日开垦荒田,用汗水,在广袤的土地上,收获耕耘的快乐。 
    在增盛镇居住不久,韩氏家族迎来了他们家族的希望——韩学文的长子韩桂章出生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让韩氏家族充满了喜庆。按照当时乡下的风俗,要想让孩子好养活,就要到街上认个干爹。 
    一天,韩学文的妻子李氏抱着孩子,在街头巧遇刘家曾祖。能够遇见姓刘(谐音‘留’)的,李氏十分高兴,同刘家曾祖说明给孩子认干爹的意思,并按相关礼数,给孩子认了干爹。为取个吉利,孩子光“留住”不行,还要增加财富。于是,孩子的乳名就叫‘留增’,意思是“能留住,增加财富”。 
    后来,韩家开起了小醑,那时的韩桂章(即‘留增’)不仅长得结实,还颇为聪敏,其叔父韩学武十分钟爱他,有意把他培养成才,将他的乳名演绎成“增盛永”为小醑的商号。
     对于“增盛永”字号的由来,通过新近发现的两块韩家大院使用的门楣,揭开了“增盛永”及增盛镇名称的真正由来. 两块三角形门楣,白色椴木雕制:其中一块长85CM,宽35CM,上刻六只蝙蝠,意即“福在眼前,吉祥顺达”之意;另一块长73CM,宽33CM,上刻两只蝙蝠,其中一只口中衔有铜钱,上书‘日增’。另一只口中铜钱上书‘月盛’,连起来就是‘日增月盛、福在眼前’。这便是增盛窝铺、增盛屯、增盛镇以及‘增’字号名称的由来。相关史实,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

 

神奇古井 发家之源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作为当时的粮仓,东北地区生产了大量的粮食,但由于运输能力匮乏,农民打下的粮食无法外运,造成粮食大量积压,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朝廷出台了鼓励农民将粮食就地转化的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奖励开烧锅,四百晌烟火地不缴纳租税”。当时的韩氏家族当家人韩学武看准了开烧锅的商机,通过集资入股方式,筹集了开办烧锅的资金。该烧锅的字号便是使用至今的“增盛永”。
    “增盛永”烧锅创办之初,其生产的白酒销路并不算好,眼看没钱归还股东投入的股本,韩学武就打起了往酒里掺水的主意。当时北方的冬季,寒冷刺骨,有的顾客在“增盛永”打酒出门不远,瓶子便被冻裂了。因此,一些消费者把在“增盛永”买的酒,称为“增盛水”,使烧锅生产的白酒在人们的心中大打折扣。为摆脱这一经营窘境,韩学武听说酿酒必须有好水,于是,就请来当时著名的井匠,在原有三口井的基础上,在烧酒的甄房中,又新打一口水井,正是这口神奇的井泉,才让“增盛永”烧锅的白酒远近闻名。 
    该井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用此井水酿造的白酒,绵甜甘冽,香气扑鼻。当年韩家在此地打井还有许多不同的神奇传说,据说韩家打过许多井,均以失败告终,后经一风水先生指点,才在“增盛永”烧锅院内打成四眼井,其中甄房的井水最好喝,人称甜水井。此井分三层,第一层井口直径180厘米,第二层16厘米,第三层为8厘米的竹筒,甜水从竹筒内汩汩涌出,甜润清爽。用此水做出的豆腐色泽鲜艳,鲜嫩可口;做出的大酱芳香四溢,无与伦比。用它酿酒更是堪称一绝,那绵甜清冽的酒香,沁人心脾,清润悠长。韩家滚滚财源得益于这口井的传说,被后人交口称赞,韩家人“走遍全东北,不喝外姓水”的说法也与这口神奇古井有着不解的渊源。 
    这口井共三层,大井套小井,小井中是仅为8厘米的竹筒,当竹筒深入水层时,一股清泉喷薄而出,清澈旺盛,涌出的泉水几乎和地表持平,人们在地面就可以喝到此井的甜水,自该井打成之日起,那喷涌的甘泉便不分昼夜地流淌着,十里八村的人们在做酱时都来这里挑水。老人们说:这是龙王爷给子孙留下的神眼;还有人说是韩家祖上行善积德,感动了天地,特赐给他们的泉眼。尽管是传说,却演绎着古井的神秘;演绎着百年的历史;演绎着“增盛永”的传奇。 每逢干旱年景,许多露天小井都会因灌溉庄稼抽干,有的甚至枯竭,然而,“增盛永”的古井,经过近百年使用,从未有过干涸的记载。 改革开放以后,经吉林省地质矿产厅有关专家检测,此井的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天然饮用矿泉水的标准,确定为含锶型天然矿泉水,含锶量高达0.791P/MGL(按国家标准含锶0.32P/MGL即为天然矿泉水)。 
    锶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人体所有组织都含有锶,锶与人体的血管功能及构造有很重要关系,锶相当于“血管清道夫”,它可以融化血管中的杂质,软化心脑血管,长期饮用含锶矿泉水,不仅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如此神奇的古井,在当年打井技术及其落后的情况下,三层井壁如何砌成?竹筒的甘泉从何而来?喷涌的泉眼出自何处?古井的深度几许等诸多疑问都不得而知,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截止目前,这口神奇的古井,正在增盛永原址,以她不竭的甘泉,在创造一份神奇的同时,也发出了保护民族工业遗产,造福后代子孙的呼唤!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